工程師主管的成長,從一條好漢到百位兄弟
技服 劉元鳳
一個員工的回報要與他的能力和貢獻相匹配,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要走的更遠、更高,需要你去影響更多的人、帶領更多的人、成就更多的人。
今年是宇視科技獨立運營的第十個年頭,不得不感嘆時光猶如白駒過隙,這十年間有太多太多的變化。無論是自己的工作、生活,還是公司的規模、業績,都不能同日而語?;厥走@十年,有激情,也有短暫的淡漠;有收獲,也有些許遺憾;有成績,也有點點不足。但更多的還是不斷成長和持續進步。
從母體到新生,從個人到團隊
十年前,我還是一名剛工作不久的工程師,在母公司合肥辦事處擔任存儲和多媒體產品的技術服務接口人。公司號召大家“一專多能”,我的“專”就體現在存儲和多媒體產品上。當時聽說存儲和多媒體事業部要剝離,接到劉總的電話,希望我能夠隨事業部一起到新公司,負責辦事處的技術支持業務。那個時候的我涉世未深,對新公司的發展并沒有太多概念,只是考慮到如果去了新公司,首先能夠在產品支持上更“?!?;其次也能轉型走上管理崗位。就這樣工作三年的我,從一個工程師,成為宇視科技合肥辦事處的服務經理,成為公司的基層主管。
圖:2011年,合肥辦事處團隊(缺老馬)
公司成立初期,合肥辦事處技服團隊只有我一人。隨著辦事處業務的增長,人員結構的變化,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人員的補充和團隊的建設。在公司成立后的幾年里,我最大的收獲也是在公司的培訓和指導下,對團隊建設的理解,對團隊管理方法和技巧的學習。陸續開始招人、培養人,還要兼顧辦事處技術支持工作,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。但這也正是工作能力成長的最佳實踐。到2017年底,合肥辦事處在徐總的帶領下業績節節攀升,連續獲得公司年度金牌辦事處。我所負責的技服團隊初具規模,各項考核指標也不錯,也收獲了客戶、市場層面對技服團隊較高的滿意度。就這樣,我完成從工程師到服務經理的轉型。
從大湖名城到千湖之省,從粗放到精細
2018年初,公司技術服務部,在組織架構和人員結構上做了比較大的變動。這一次部門的架構調整,使得武漢辦事處的服務經理崗位有了空缺,部門結合武漢辦事處業務情況、經過和備選人員溝通,自己在外9年后,終于回到了家鄉。
初到武漢辦事處,原本以為能駕輕就熟的業務,發現并沒有那么簡單。首先是武漢辦整體的市場團隊和技服團隊都比合肥辦大,同時有多名團隊骨干輸出,再加上自己是空降,所以在自身團隊的管理和業務上,要付出更多。其次是整個湖北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烈,客戶和市場對服務的要求也很高,在流程規范和細節上自然也要求更多。然后就是在部門架構變更后,對技服工作細則也做了相應的調整,傾向主動、細致、合規的交付。在考核上,也更傾向市場商業成功導向的指標。這一系列的變化,導致之前在合肥辦積累的管理經驗和方法不太適用。整個2018年,是讓自己適應新環境,讓技服團隊和市場團隊雙向了解和接受的過程,也是自己探索新業務模式下管理方法的一年。這期間我更多的是解放自己,騰出時間,來做業務檢查、管控和交流的工作。持續付出努力兩年后,加上匡老師和常耀總的協助,在技服團隊規模翻倍的情況下,武漢辦事處技服業務和考核也走上正軌。
從江城到北區,從點到面
在接手武漢辦事處技服工作三年后,技服團隊業務考核指標穩步上升,背后也是團隊成長和自己努力付出后的證明。與此同時,全國辦事處也需要合適的人去傳遞或復制成功的經驗。技服部長周總經常跟我們講:一個員工的回報要與他的能力和貢獻相匹配,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要走的更遠、更高,需要你去影響更多的人、帶領更多的人、成就更多的人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部門再次給了我進步和成長的機會,負責技服北區。
圖:北至鴨綠江畔,感受風平江闊
從年初到現在,走遍北區七省八個辦事處,就業務管理來說,真可謂:龍生九子,各有不同。首先是業績規模,小到一個億,大到幾個億,傳導到服務端就是團隊規模的不一樣,少的幾個人,多的一二十號人,還有大量服務生態資源,管理方法上要區分對待。另外地域特色和人情世故也有非常明顯的不同,需要自己多去適應。再者每個辦事處的市場風格也有所不同,技服團隊如何配合,也非常關鍵??傊?,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,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和應對。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,唯有要求自己不斷學習進步,來適應新的挑戰。
十年彈指一揮間,作為職場一員的你我,可以選擇在一個地方,習慣于熟悉的環境和生活;可以選擇在一個崗位,接受千篇一律的重復工作;也可以選擇待在自己的舒適區,守著一畝三分地。但當你選擇了熟悉、舒適的同時,也拒絕了成長和進步。這十年一路走來,慶幸自己不斷的改變,不斷的接受挑戰,不斷的學習和成長。也感謝公司,業績和規??焖僭鲩L,給了我們每個宇視人持續的成長紅利。
更多員工故事
向右滑查看更多